中企赴新交所上市实操指南

对于想对接国际资本、拓展东南亚市场的中企来说,新交所的“低合规成本+高补贴+机构投资人主导”优势,到底该怎么抓?这篇干货拆解上市全流程、核心优势与实操要点,帮你少走90%的弯路。

新交所上市指南:如何在新交所上市,走向全球市场?

近年来,伴随着中新合作的日益深入,新加坡已然成了中企出海的“香饽饽”,TikTok、Shein将区域总部扎根于此,蔚来、海伦司等企业完成二次上市,瑞幸、霸王茶姬等新零售在新加坡全岛遍地开花。31%的新交所上市公司来自海外,而其中近三成源自大中华区。
对于想对接国际资本、拓展东南亚市场的中企来说,新交所的“低合规成本+高补贴+机构投资人主导”优势,到底该怎么抓?这篇干货拆解上市全流程、核心优势与实操要点,帮你少走90%的弯路。
 

一、为什么新交所成了中企出海上市新选择?

1. 文化+资源双适配,无缝衔接中国

与全球新加坡高达70%多的华人比例,让中企既能沿用国内积累的人脉资源,又能以新加坡为跳板,快速辐射东南亚及全球市场。更关键的是,这里资金自由流动,法律体系完善,还能对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资源,成为企业国际化的“安全垫”。

2. 真金白银补贴,上市成本直降50%

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的上市津贴(GEMS),堪称企业的“减负神器”,不同类型企业都能享福利:
  • 主板首次上市(有融资):市值≥10亿新币补贴200万新币,<10亿新币补贴100万新币;
  • 二次上市、SPAC、REITs均纳入补贴,凯利板上市最低补贴30万新币;
  • 上市后6个月内再融资,还能额外补贴合规费用的70%(上限100万新币)。

要知道,新交所主板上市(不含承销费)成本约400万新币,高额补贴直接覆盖一半成本,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。

3. 机构投资人主导,融资稳定性拉满

和A股“散户为主”不同,新交所80%的投资人是机构,包括淡马锡、主权基金、私行等长期资本。这种结构带来两大优势:

  • 5-50亿新币市值的企业,在新交所比香港市场更易获得投资人关注;
  • 后续再融资更稳妥,不用受散户情绪波动影响,长期资金支持更靠谱。

4. 生态加持+跨境通道,资本对接无阻碍

新交所搭建了完善的上市支持生态:

  • Anchor Fund(15亿新币)聚焦Pre-IPO阶段企业,单笔投资1-1.5亿新币;
  • Growth IPO Fund从B轮起布局,为成长期企业提供关键资金;
  • 与纽交所、纳斯达克、泰国SET等建立合作,支持跨市场交易和转板,企业可灵活切换上市阵地。

二、二次上市:中企的“快速登陆通道”

对于已在美股、港股等发达司法管辖区上市的企业,新交所二次上市堪称“省时省力”的最优解:

1. 核心优势:简化流程+降低合规成本

无需重复满足新交所额外上市要求,仅需符合首次上市标准,合规成本大幅降低;上市周期短至6个月,比首次上市缩短近一半时间。

2. 三种上市方式,适配不同需求

  • 介绍上市:适合暂时不融资、只想搭建国际平台的企业,先强化品牌再择机融资;
  • 介绍上市+配售:无需招股书,仅面向机构投资人,审批快(新交所直接审批);
  • 公开售股:能引入广泛投资人,提升股票流动性,是效益最高的选择。

三、上市要求、周期与融资策略​

1. 核心上市要求(主板为例)

其他要求:每股发行价≥0.5新币,境外发行人需至少2名新加坡居民独立董事,遵循国际会计准则。

2. 上市周期与审批流程

  • 首次上市:9-12个月(新交所审批约2个月);
  • 二次上市:6个月内;
  • 中国企业需同步完成证监会备案,备案与新交所审批并行,流程可控。

3. 融资策略:分步走更稳妥

新交所建议企业采取“分步融资”模式:IPO初期筹集数千万新币,后续根据二级市场反馈和财报表现,灵活开展再融资。既降低一次性融资压力,又能逐步加深市场对企业的认知。

四、哪些企业更适合新交所上市?

  • 市值3-50亿新币的中等规模企业(在新交所更易获得关注);
  • 新经济领域企业(消费、科技、医疗健康、能源等,获政策倾斜);
  • 已在海外上市,想拓展亚洲投资人、降低单一市场风险的企业;
  • 高净值人群旗下需搭建家族信托、进行财富传承的企业。

零氪亚洞察:把握新交所红利,合规是关键

随着新加坡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,以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化,中企赴新交所上市正迎来黄金窗口期。但上市过程涉及财务合规、股权架构设计、投资人对接等多个环节,建议企业提前规划,必要时借助专业团队对接资源、优化流程。
如果需要获取新交所上市津贴申请细则、主板/凯利板要求对比表,或想咨询自身企业的适配性,可留言“新交所上市”,获取一对一专属分析。

标签 :#中国企业出海 #新交所上市 #海外上市攻略 #东南亚资本 

如有疑问
可致电客服或发送邮件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