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纬壹科技城:解锁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密码
对于想对接国际资本、拓展东南亚市场的中企来说,新交所的“低合规成本+高补贴+机构投资人主导”优势,到底该怎么抓?这篇干货拆解上市全流程、核心优势与实操要点,帮你少走90%的弯路。
- Nextlink Asia Team
- 2024 年 4 月 11 日
- 行业洞察
新加坡纬壹科技城:高科技园区发展创新的范本
2024年,全球高科技园区竞争白热化,而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凭借独特的开发理念与规划管控模式,成为众多企业出海东南亚、布局创新业务的 “首选阵地”。从 1998 年启动建设至今,这个总投资 150 亿新币、占地 200 公顷的科技新城,不仅聚集了葛兰素史克、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,还培育了大批科创企业,其 “产城融合” 的成功经验,对中国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极具参考价值。
今天,我们就从发展历程、开发理念、规划管控三大维度,拆解纬壹科技城的 “创新基因”,看看它如何成为新加坡知识密集型经济的核心引擎。
一、从 “科学走廊” 到 “创新高地”:纬壹科技城的 30 年进化史
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,始终与国家经济转型同频共振。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劳动密集型园区(如裕廊工业园区),到 80-90 年代的资本科技密集型园区(如大士生物医药园),再到 21 世纪的知识密集型园区,纬壹科技城正是新加坡第三代工业园区的标杆之作。
1. 诞生背景:瞄准 “创新经济” 的战略布局
1991 年,新加坡提出 “科学技术走廊” 概念,计划沿西南海岸串联新加坡科技园、国立大学等科研资源,打造知识密集型产业带。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,为推动经济向创新转型,新加坡政府宣布建设 “波那维斯达科学中心”,2001 年正式命名为 “纬壹科技城”,定位为 “融合研发、产业、生活的创新社群”。
其区位优势尤为突出:位于新加坡科技走廊核心,北邻荷兰村、南接新加坡科学园,靠近中央商务区与西部工业区,机场、港口交通便利;周边环绕国立大学、理工大学等高校,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。
2. 三阶段发展:从规划到成熟的稳步推进
- 规划设计与筹备阶段(1998-2001 年):裕廊集团(贸易与工业部下属机构)牵头负责规划与管理,2001 年确定扎哈・哈迪德的总体规划方案,并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;同时启动 “起点创业园”,为初创企业提供临时办公与交流空间。
- 分区建设与培育阶段(2002-2015 年):2002 年启奥城(生物医学中心)、2003 年启汇城(信息通信产业)先后动工,后续建成核心商务区、生态居住区;配套星悦会购物中心、LOFT 公寓、实验剧场等设施,初步形成 “工作 + 生活” 的基础框架。
- 功能完善与提升阶段(2016 年至今):建设淡马锡传媒区,聚焦传媒信息业;启动预留发展区,增设孵化器与创新平台;强化中央弧形公园等公共空间的交流功能,目前已形成生物医药、信息通信、新闻传媒三大主导产业,实现 “产城融合” 的目标。
如今的纬壹科技城,已建成 190 余栋功能建筑,核心商务区、生命科学区、信息通信区、生态居住区四大板块成熟运营,成为新加坡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。
二、开发理念:破解高科技园区 “重地产、轻创新” 难题
纬壹科技城的成功,离不开其前瞻性的开发理念,从管理机制到运营模式,每一步都围绕 “激发创新” 展开。
1. “跨部门、综合性” 管理:打破行政壁垒,高效协同
为避免传统园区 “多头管理、效率低下” 的问题,新加坡成立了多层级的跨部门管理机构:
- E-21 部长级委员会:由副总理牵头,贸易与工业部、国家发展部等部门负责人参与,从国家战略层面监督园区发展;
- 纬壹指导委员会:解决政策冲突与跨机构协调问题,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宏观目标;
- 审查与咨询小组:由裕廊集团 CEO、行业专家等组成,负责技术问题解决与战略方向把控。
这种 “上下联动、政企协同” 的管理模式,让园区在规划落地、资源调配时效率大幅提升,避免了传统行政体系的繁琐流程。
2. “政府引领、市场运作”:80% 土地交给市场,20% 把控核心
为平衡 “公益属性” 与 “市场活力”,纬壹科技城采用 “公私合营” 模式:
- 政府主导 20% 土地:用于建设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,以及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,营造创新氛围;
- 市场运营 80% 土地:裕廊集团作为首级开发商,通过 “概念规划 + 价格竞标” 的方式,吸引私营企业参与二级开发,允许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业态。
这种模式既避免了纯市场化开发导致的 “房地产化” 倾向,又通过私营部门的活力,提升了园区的运营效率与创新潜力。
3. “规模共享、以租代售”:降低创新成本,培育企业生态
对科创企业而言,高昂的设备与场地成本是一大痛点。纬壹科技城通过 “共享经济” 思维,构建低成本园区网络:
- 设备共享:专业科研设备(如生物实验室仪器)按时段共享,降低企业初期投入;
- 以租代售:场地采用长期租赁模式,避免企业一次性支付高额购房费用,减轻资金压力;
- 空间共享:提供共享餐厅、会议室、活动场地等,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。
这种 “共享化” 运营,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,还无意间促成了企业间的协同,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。
三、规划管控创新:从土地到建筑,每一处细节都为 “创新” 服务
除了宏观理念,纬壹科技城在规划管控的微观层面,同样充满创新,打破了传统园区的刻板设计。
1. 土地分类创新:“白地” 模式,灵活适配市场需求
传统园区用地分类严格(工业、居住、商业泾渭分明),难以适应科创企业的灵活需求。纬壹科技城引入 “白地” 与 “混合用地” 概念:
- 白地:开发商可根据市场变化,灵活调整土地用途(如从研发用地转为商业配套),无需重新申请规划;
- 混合用地:同一地块内允许 “研发 + 办公 + 居住” 等多业态并存,满足企业 “就近办公、就近生活” 的需求。
这种弹性土地政策,让园区能够快速响应产业变化,避免了 “规划落后于市场” 的问题。
2. 建筑管控:紧凑布局 + 垂直融合,促进交流
为激发企业间的互动,纬壹科技城在建筑设计上做了诸多创新:
- 取消建筑后退:生命科学区的建筑直接建到路边,减少空间浪费,促进步行交流;
- 空中连廊连接:不同楼栋通过空中连廊贯通,方便企业员工跨楼协作;
- 垂直功能整合:提出 “一楼一居” 概念,同一栋建筑内布局办公、研发、休闲等功能,实现 “工作与生活的垂直融合”。
这些设计细节,让园区从 “物理空间” 升级为 “交流空间”,为创新想法的产生提供了土壤。
3. 绿色与交通:打造 “宜居宜业” 的创新环境
- 绿色可持续:园区配备光伏系统、区域冷却系统、智能楼宇自动化等设施,降低能源消耗;同时建设大量绿地与公园,提升环境品质;
- 多元交通网络:构建 “地铁 + 公交 + 步行 + 自行车” 的立体交通体系,注重步行空间的营造(如空中步道、街道绿化),让员工通勤更便捷,也为交流创造更多机会。
零氪亚洞察:高科技园区的核心,是 “人” 的聚集与 “思想” 的碰撞
纬壹科技城的成功,并非偶然。它跳出了 “建厂房、引企业” 的传统园区思维,而是将 “人” 与 “创新” 放在核心位置,通过管理机制、运营模式、空间设计的全方位创新,打造了一个 “有活力、能交流、易创新” 的社群。
对中国高科技园区而言,未来的竞争不再是 “政策优惠” 的比拼,而是 “创新生态” 的较量。如何打破行政壁垒、降低创新成本、激发人的活力,将是每个园区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。
如果你的企业正计划布局东南亚创新业务,或想了解更多纬壹科技城的入驻政策、产业资源,可留言 “纬壹咨询”,获取专属对接方案。
近期动态
如有疑问
可致电客服或发送邮件至
- (+65) 8039 1533
- frank.nextlinkasia@gmail.com


